去制造化:想说爱你不容易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              时间:2009-11-16 15:30

■CUBN记者 曹淼 北京报道

       曾几何时,中国因质优价廉的产品被世界誉为“世界工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企业凭借自身的人力成本优势,在世界合作中开拓了自己的一块领地。商品上的一个小小的“中国制造”标签,已成为其高性价比的有力说明。然而,金融危机下,信息经济、虚拟经济和全球化经济的热潮一齐涌来。一波波的冲击刺激着中国企业的神经:不能再重复贴牌制造的历史!他们开始积聚财富和能量,效仿世界知名企业,试图抛弃“制造”这一产业链。“去制造化”真的能给中国企业带来一片曙光吗?脱离了以往最主要的制造业,中国企业将何去何从?

       “鸡肋”的尴尬

       在国内这场“去制造化”的浪潮中,家电巨头海尔的表现尤为抢眼。

       早在今年2月份,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便向公众告知:海尔欲脱手大部分的生产业务,消减成本,以加快为客户提供服务和对市场趋势反应的步伐。

       一语出口,引起业内的一片震惊。然而,细分析起来,海尔的这一决定绝非偶然。

       纵观国内家电市场,经过了近几年几番的价格战,技术革新的时间越来越短以及同质化严重等因素,加上家电连锁企业的规模和经营额越来越大,家电生产企业的利润已经少之又少。“我国家电业的利润率仅在2%~3%之间,已经像刀片一样薄了。”张瑞敏无不感慨地坦言道。

       在过去物资短缺的时代,各种商品皆处于供不应求的境地。生产同一类商品的厂家数量和商品的种类都比较稀少。在这种情况下,单一产品大规模生产的生产方式应运而生。凭借全球较低的成本优势,中国企业一直辛苦赚取着“制造加工”的血汗钱。“八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737”就是最好的说明。

       然而,金融危机风暴席卷过后,中国企业的这种情况已再难维持下去了。

       各种原材料的价格开始上涨,劳动力成本随之上升,人民币升值,出口型企业开始在死亡线上徘徊。信息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动了生产技术的转移速度,进一步压缩了产品的价格。各方面的信息都在说明:中国制造的优势正逐渐消失。制造环节已下降为企业获利微薄的产业链最低端。利润是生存之本。无可厚非,企业将精力向更赚钱的环节转移已逐渐成为趋势。

       前车之轮

       事实上,在国际的大品牌中,“制造业空缺”的例子已不在少数。

       知名品牌苹果的Ipod产品由数百个零件组成。然而,实际制造Ipod的,并非苹果——Ipod的整个制造业务都是由外包代工。显而易见,苹果公司已放弃了产品制造环节,而将产品的研发与设计紧握手中。因为在他们看来,后者才是其产品的真正价值体现和丰厚利润之所在!凭借掌控设计、营销和渠道环节,苹果公司拿走了全部利润的51.8%!

       “美国从来强调的都是从设计到创造,创造新的产品,他们不做制造这块,是因为知道制造产品的利润率很低,长期做下去是没有价值的。”对苹果公司的“去制造化”战略,TCL通讯CEO杨兴平如此对媒体总结。

       当前,“去制造化”已成为不少企业的优势,尤其在全球性的品牌企业中表现得更加突出。除苹果以外,其他知名品牌如麦当劳、肯德基、百事可乐、可口可乐、阿迪达斯、耐克等都没有自己的工厂,但它们通过向研发、渠道、品牌等方向努力,一样将品牌战略做得深入人心。

       在“去制造化”的道路上,我国的一些企业已抢先一步,成为后来者的领路军。服装企业“美特斯邦威”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报记者通过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获悉,与国内大多数企业不同,自企业创立伊始,该企业的制造业务就已全部外包出去。“美特斯邦威”通过掌控产品的设计及销售环节,其产品在国内同行业市场中一路领先。

       前路漫漫

       然而,中国企业实行“去制造化”,并非想象中的那般容易。很多时候,去制造化只是“看起来很美”。生产环节的剥离,对大多数企业来讲都将面临切肤之痛。

       首先,制造环节作为转型前企业的优势所在,集合了企业大部分的员工。一旦把这一环节外包出去,企业首先面临的即是员工的安置问题。其次,在企业还未完成商业模式打造和品牌提升前,断然放弃主干业务,青黄不接之时,企业的利润从何而来?

       如何让“去制造化”成为多数中国企业的转型可能?

       “‘去制造化’的路径绝非一种,在‘研发、采购、制造、营销、服务’这个链条中,‘去制造化’的路径通常就是将资源更多集中在研发或者营销、服务等环节,在企业价值组合中制造活动所占比重下降。”科尔尼全球合伙人张天兵认为。

       事实上,“营销化”是中国企业“去制造化”的最常见路径。海尔就是这条路径的代表之一。打通产品的销售渠道环节,从制造型企业转型为营销型企业,是企业提升利润的不二法门。

       除了“营销化”路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研发化”、“金融化”、以及向上下游产业链发展都是企业可以选择的道路。

       “中国企业不能期望‘去制造化’在一夜之间取得效果。”张天兵对记者表示。或许,将来会有一天,中国不但是世界的“制造工厂”,而且也成为世界的“品牌工厂”。


最新消息

现金补贴停止打车软件转战积分暗补

2014-05-26 10:33:57

两可乐巨头称弃用BVO 中国市场不添加

2014-05-12 15:40:19

外资加入混战工程机械行业亟须自我救赎

2014-05-06 11:07:14

沃尔玛关闭多家门面店 专注二三线城市

2014-04-30 17:34:27

中证万融:打造健康管理的“航母”

2014-04-29 17: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