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变相降准 创新流动性管理

来源:              时间:2014-12-29 15:01
■CUBN记者 孙先锋 北京报道

       在激活实体经济的尝试中,央行的创新手段似乎更加精准。

       12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当天与24家大型金融机构开会,称“非银行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与同业借款纳入存贷比,但是存款准备金初步定为零,上述机构不包括财务公司。”

       “央行同时确定了存贷款口径:存款、贷款均包括与非存款类金融机构间的存放;有存款准备金,暂定为零;利率仍保持现同业之间规则,自行商定。以后同业存放仅指存款类金融机构之间的往来。”据接近央行人士对《中国联合商报》透露。

       这意味着央行在流动性管理上更趋于精细化,且支持实体经济的针对性更强。有分析人士称,这一创新的流动性管理,相当于下调150个基点的准备金率来对冲对流动性的影响,也就是说,等于三次50个基点降准幅度。

       创新流动性管理

       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监管大幅收紧,尤其是线下业务的归表,银行业揽储受限,同时受资本市场回暖及互联网等多重金融业态的发展,导致商业银行一般性存款流失较大,在与日俱增的信贷投放后,导致存贷比的攀升。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银行的同业存款为10.3万亿元,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拆放款项余额为9.87万亿元。若按照18%的上缴存款准备金,9.87万亿元的非银同业存款意味着将需要多补缴近1.78万亿元存准金。

       “在目前银行流动性较为紧张之际,央行要求非银机构存款暂不缴纳存款准备金,此举是为商业银行提供变相降准。”西南证券首席分析师张刚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

       据了解,目前同业存款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商业银行存放在其它商业银行的存款;另一部分是指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放在商业银行的存款。而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指的是券商、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

实际上,对于一般性存款和财政存款都需要缴存款准备金,此前业界也预测如果这项规定实施,则将引发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上缴的压力,这种压力只有通过降准来释放才会最有效。

       “将非银金融机构在银行的同业存款纳入贷存比分母早有预期,但这部分存款不交存款准备金却大超预期,对银行而言是重大利好,极大缓解了短期流动性压力。”上述人士认为。

       在他看来,央行若将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纳入存贷比考核,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放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将不属于同业存款,如同单位存款和居民存款一样纳入一般性存款。

       “这是一次流行性管理的创新。”张刚说,以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券商、保险等)为通道将一般存款导入非银同业存款科目,规避准备金的缴纳,短期内相当于一次放水。

       如果非银存款可作为一般存款进入存贷比考核,单边估算的话,张刚预计,则可以贡献6个百分点左右的存贷比弹性,释放大量信贷额度。

       一位银行业分析师表示,“非银同业存款不缴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春节前降准的预期,但总体而言对缓解流动性压力有一定的作用,而且对银行是重大利好。”

       与此同时,12月25日,据交易员透露,当天央行将不开展任何公开市场操作。这已是该操作连续第九次暂停。

       张刚分析认为,伴随着“打新”冻结资金陆续解冻和财政存款集中投放,年底流动性紧张警情已经解除,未来货币市场利率将逐渐回归常态,而非银同业存款暂不交存准使得全面降准的可能性进一步下降。

       显然,央行在创新流行性管理尝试的同时,非银存款暂交存准将大大缓解银行存贷比考核压力。“央行或意在加大流动性投放,增加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空间,支持实体经济的合理信贷需求,通过间接融资稳增长的意图较明显。”张刚说。

       或激活实体经济

       “这是一次精准的流行性管理,其直接目标是支持实体经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茉楠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也进一步支撑了我之前所强调的‘放松’等于‘宽松’的观点。”

       在她看来,当前货币政策的立场和取向不是“刺激”而是“调整”,调整也不是“增量”的调整而是“存量”的调整。

       “降低融资成本仍是央行的首要任务。”张茉楠如是说,在金融加杠杆的背景下,金融市场的旺盛资金需求难以下降,只能靠央行增加资金供给来解决。同时,当前银行超储资产结构失衡,未来亟须暂停各类创新工具,全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商业银行真正可以自由支配的廉价超储资金。

       “货币政策不应排斥总量工具,建议适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而提高货币乘数。”张茉楠说,未来货币政策取向是“补缺口”而非“总量放松”。

       随着美元进入强势周期,外汇流入将出现缩减甚至负增长,从而切断我国基础货币主要来源。张茉楠认为,应坚持“量价兼备,张弛有度”的原则,央行盯住“流动性水平”而非“流动性总闸门”以提高货币政策的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在她看来,央行主要货币政策目标应是降低社会实体融资成本。未来我国需要逐步确立以利率为操作目标的货币政策体系,加强货币政策对短期、中期和长期利率的引导,有效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张茉楠建议,一方面继续增加直接融资比例,另一方面继续引导利率下行,利率框架不妨以“短期利率走廊+中期政策利率”为框架,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降低正回购利率等引导货币利率下行。

       但相对于短端利率,中期政策利率对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至关重要,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完善政策工具箱,PSL、MLF甚至LLF等引导中期政策利率的新型工具须进一步推出,保持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匹配的货币条件。

       “未来经济新常态之下的金融政策取向必须在金融体系的末梢循环中发挥政策有效性,积极扩展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融资管道。”张茉楠认为。

       大力发展小微金融、民间金融、互联网金融、政策性金融等新渠道,打通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股权市场的阻隔,加快股权融资步伐,减少中国经济对于信贷体系和银行体系的过度依赖,逐步改变长期以来依靠“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发展模式。

       基于改革主要思路是“降低分子,扩大分母”,张茉楠认为,未来可以考虑存款端增加稳定性较好的金融工具款项。

       比如同业存款、同业存单、创新类金融产品等主动负债工具,其流动性接近于存款性质,可计入分母;在贷款端比如再贷款、小企业专项债等与资金来源相匹配的贷款应从分母中扣除,这将大大提高货币存量,显著增强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实际上,货币调控强调与实体配合避免“脱实向虚”的倾向,已成为决策层的共识。央行数据显示,近两年来,金融和政府部门创造的货币增速在上升,而居民企业、国外部门创造的货币增速下降。

       “货币结构变化所反映出来的一个重要转变是中国货币创造的 ‘脱实向虚’倾向。”张茉楠分析认为,因此,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在重点发展产业领域要保障适度流动性,实施定向、定量、定期宽松。

       在她看来,特别需要采取创新融资工具,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和改善对创新型企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信贷支持,加大定向支持力度。

       显然,货币政策的主攻方向仍是激活实体经济活力,特别是确保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和增量“两个不低于”的目标——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这需要不折不扣地将定向宽松政策落到实处。”张茉楠说。

最新消息

前4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06倍

2021-05-31 09:25:12

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部分省(区、市)工作经验交流会召开

2021-05-28 11:39:21

厦门国际银行新员工不吃敬酒吃耳光 中银协回应:拟“一票否决制”,构建清廉金融文化

2020-08-27 16:28:25

《合约星期五》OKEx季度0619期合约周报

2020-06-19 14:21:18

慧凡教育宣布启动A股上市计划 起底独特商业模式

2020-05-22 16: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