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再推进

来源:              时间:2014-12-29 16:04
■CUBN 记者 郭安丽

       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明年三大区域战略之一

        12月9日~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与以往不同的是,会议首次提出“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指出要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共同发展。同时会议表示要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战略,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推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

       “尤其是‘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都是习总书记亲自主抓的工作。”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原副院长曹和平此前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前者关系到化解过剩产能、优化对外资产结构、外交等重大问题,后者则关系到北京城市病、雾霾、京津冀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明年将加快落实,京津冀规划将会出台。

       地位提升 协同发展再迈步

       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的2%,但总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0.9%。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在国家版图中,该区域已经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第三个最具活力的城市群。

       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谈到了京津冀一体化,认为该区域作为一个超大城市群,具有世界经济发动机的力量。针对本次会议提出明年重点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分析人士表示,十年磨一剑,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终于迈入实质性提速阶段。

       “京津冀一体化”提了很多年,却始终没有最终方案,”首都经贸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张智新此前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2014年之前,整个方案给外界的感觉是“雷声大、雨点小”。

       早在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就已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但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份规划编制强调了三地的“平等地位”,缺乏轴心,所以在“十一五”期间就夭折了。

       2011年,国家发改委又重新启动首都经济圈的规划和编制工作。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被明确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首都经济圈的规划和编制工作随之又被提上议事日程。

       “国家‘十二五’规划把打造首都经济圈从理论层面上升到政策层面,对于推进京津冀三省市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北京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牛凤瑞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采访时表示,此前的津冀都市圈规划强调了三地的平等地位,而首都经济圈的提出提高了北京参与区域合作的动力,能够加强北京对周边地区的反哺功能。

       2013年5月,习近平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2013年8月,习近平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又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此后,习近平多次就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虽然国家多项政策文件力推京津一体化,但是从现实层面来看推进速度仍然缓慢,且河北方面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状态持续到今年2月26日。当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8月2日在“2014崇礼-中国城市发展国际论坛上”证实,国务院最近已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以及相应办公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常务副总理张高丽为组长。

       分析人士对此指出,这是继2000年的“西部开发领导小组”、2004年的“振兴东北领导小组”之后,国务院成立的第三个以特定区域发展为指向的“小组”,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国务院的机构序列上已获得高规格的战略地位。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和产业升级转型的背景下,如何打造出新的增长极点成为动力释放的关键。因此,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列入明年重点推进的三大战略之一。

       三地定位 区域功能应清晰

       在京津冀协同一体化的过程中,最受瞩目的无疑是产业的谋篇布局。三地如何协调分工,从而实现合力最大化,成为各方热议的焦点。

       “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要关注京津冀三个地方功能定位不协调,产业分工不明确,雷同、相互竞争、无序的问题,另外在这个区域还存在经济和生产的运行并不畅顺,人口、经济的分布过疏或者过密,中小城市发展不协调,城镇体系不配套,环境生态的情况在持续恶化等问题。”胡存智此前在“2014崇礼-中国城市发展国际论坛上”表示。

       在历史上,京津冀三地各有其产业特点。公开资料显示,三地在10年前就已经形成自己的产业分布特征。

       河北省基本是以钢铁产业、煤炭产业、电力产业、轻工产业为主,即第二产业为主导。天津依靠天津港,加之自身良好是的工商业基础、制造业基础,虽然赶不上北京的高端服务业,但其先进制造业、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的加工环节具有优势。北京则作为人力资本中心、政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大批优秀人才聚集在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来发展壮大产业。

       如今10年过去,京津冀经济产业结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北京依靠自身优势“一枝独秀”,地区发展失衡严重。由于京津冀三地定位并不清晰、部分产业存在雷同,产业链分工合作方面存在难题。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个区域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胡智存在上述论坛表示,由于当前京津冀三个地方功能定位不协调、使得该区域运输成本以及交流的成本都比较高,与珠三角、长三角相比竞争力也不强。

       胡智存表示,进行京津冀协同发展应考虑到京津冀作为一个中国未来参加国际竞争的三大城市群之一,把这个区域提升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业内人士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方向上需要明确,这样才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化的城市群、推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推动环境友好、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副研究员张自然此前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京津冀协作需要做好自己的定位,北京做政治、文化、科技、国际交往中心,天津做北方经济中心,则需要做高端制造业之中心,河北可以做大做强制造业和服务业。

       协同发展 应重点考虑产业对接

       京津两大城市鹤立鸡群,而河北很多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还较低。分析人士指出,京津冀要协同发展,就需要发展周边城市,承接京津部分功能,调整优化城市布局。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习近平在今年2月26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还要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发展,把合作发展的功夫主要下在联动上,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

       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在今年的全国的两会上表示,只有京津冀协同发展,才能找到产业优化升级、梯度转移的承接地,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起点;才能更好地发挥首都的辐射带动作用,助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需要河北扮演什么角色,河北就演好什么角色,更加主动地融入京津、对接京津、服务京津。”河北省常务副省长杨崇勇在今年全国两会河北代表团发言时说道。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此前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向《中国联合商报》等媒体介绍,河北要借京津冀经济圈发展,跟北京形成错位,才能延伸北京产业链条,使河北借产业链发展自己。

       在京津冀产业转移重组的过程中,北京一些效益明显的产业引来了河北激烈的争夺。为了争夺北京外迁产业,河北方面也推出了众多项目。例如,廊坊市固安县积极打造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一体的产业新城。例如,随着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大红门等大型批发市场外迁的进一步坐实,环北京的多个县市对这些产业的承接已经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天津市长黄兴国也曾表示,天津也在2013年研究提出了天津在首都经济圈中的功能定位、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保护、港口物流等方面加强区域协同发展的内容。

       “京津冀协调发展对拉动河北、天津经济发展会效果明显,但从国际大城市发展惯例来看,部分低端产业迁出并不意味着北京地区高端产业会减少。”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就北京而言,高端产业集聚效应会依然明显。

       据悉,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规划整体方案已初步形成,方案将主要侧重于京津冀间的产业布局协调机制、承接产业职能机制等,重点发展的领域是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曹妃甸工业区三大区域。

       京津冀一体化交通再推进交通部将建项目清单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代化的交通网络系统必须先导先行,在功能疏解、产业转移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冯正霖11月26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上表示,交通部正会同有关方面组织编制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将建立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实施项目清单,确保交通一体化能够取得实效。

       分析人士表示,目前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格局尚未形成,三地交通合作仍面临现实的障碍。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也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应更多地从合作入手,其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成切入点。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近日曾公开表示,京津冀地区应建立一体化的捷运系统。而这一系统的核心包括两点,一个就是交通的对接,断头路、盲点的对接,还有一个是主干交通体系的建设,也就是城际快速交通的建设应该加快。

       着眼于城市群空间布局

       目前,京津冀三地已经开始意识到协同、分工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国家发改委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此前在“2014崇礼-中国城市发展国际论坛上”称,京津冀地区应建立机制,强化交通网络配置,三地在建设交通一体化的过程中,应考虑何种交通方式有利于中低收入人口的流动。

       “交通一体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规划建设的一体化,二是交通运营管理的一体化,即用同样的规则、服务标准、定价方式进行管理。”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坚表示,京津冀的高速公路网、国家干线公路网是一体化的,由交通运输部统一规划,各省市组织建设,虽然有个别断头路,但总体上一体化。

       赵坚认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难点是跨行政管辖边界轨道交通(通勤铁路)的规划建设。此外,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单中心、放射状的交通网络布局有待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无缝化衔接有待加强;跨行政区的通勤铁路难以协调等等。

       “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是要率先突破的重要领域。”天津市交通委员会主任武岱表示,要跳出交通来谋划交通,特别是要跳出地区性思维,打破狭隘的行政区划和人为分割。

       赵坚建议,早日实现三地交通一体化,应着眼于城市群空间布局和结构,统筹考虑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需要,努力实现三地交通“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衔接、管理协同”,构建起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建交通一体化实施项目清单

       冯正霖表示,交通部目前正会同有关方面组织编制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将建立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实施项目清单。项目清单将从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智能交通、港口航道、综合枢纽等领域,特别是在强化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城际轨道交通、运输立体化等难点方面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对项目清单实行消耗式管理。

       因此,冯正霖指出,根据中央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要求,将以区域交通运输、资源统一配置和综合利用为主线,以基础设施、运输服务、管理制度、技术支撑和市场培育发展五个一体化为主攻方向。

       另外,分析人士表示,目前京津冀城市轨道建设都面向城市中心,对外围辐射不足,难以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求,三地合作铺展轨道交通,是促进协同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在这样的人口众多的区域里边,要支持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这种综合交通的发展。”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在讲话中透露,京津冀新型城镇的发展,将以轨道交通为导向。

       胡存智分析称,依靠轨道交通构建半小时经济圈、一小时经济圈,在区域联动发展中,国际上有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比如美国硅谷、日本东京都市圈都是依靠轨道交通,实现了大量人口在更广区域内常态化流动分布,而不仅仅依靠服务于汽车、服务于货运的高速公路。

       河北省常务副省长杨崇勇透露,京津冀三地和铁路总公司拟出资100亿元,组建京津冀轨道交通投资公司。陆路方面,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主任周正宇表示,将根据人口分布和城市功能定位进行规划,例如G5、京昆高速、国道111、京秦高速、八达岭高速等与津冀实现对接,另外,现有的30余条断头路,也已确认将有10条进行对接。

最新消息

长江经济带建设再启航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

2015-04-13 17:11:16

广东自贸区“启航”

2015-02-10 14:08:45

多省市忙抢滩“一路一带”

2015-02-02 10:19:30

“一带一路”构建 未来中国30年大战略

2015-01-23 19:25:44

中韩自贸区“探路”中日韩自贸区

2015-01-16 18: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