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发展新格局:国资驰援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              时间:2018-10-22 08:23

■ 中国联合商报 记者 宋博 北京报道

       近日,地方国资出手接盘民营企业股权引发社会关注。据媒体统计,山东、浙江、福建、四川、河北、北京等多地的不同层级国资部门正在加速入场,且“救援”对象并不局限于自己行政区划内上市公司。而其中,深圳更是因提出百亿“救援计划”成为焦点。

       而在地方国资频频“驰援”民营企业的同时,市场中开始出现“国进民退”的声音。

       10月15日,国新办召开发布会,国务院国资委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表示,有媒体反映国资“抄底”收购民资上市公司,这只是在当前环境下国企和民企的一种正常的市场化行为,是国企和民企互惠共赢的一种市场选择,不存在谁进谁退的问题,更不涉及意识形态。

       10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就当前经济金融热点问题接受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及中央电视台的联合采访。刘鹤在采访中表示,社会上所谓“国进民退”的议论,既是片面的,也是错误的。

       多地国资出手“救市”

       据媒体报道,深圳市政府近日出台了促进上市公司健康稳定发展的若干措施,已安排数百亿的专项资金,从债权和股权两个方面入手,构建风险共济机制,降低深圳A股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改善上市公司流动性。实际上,这次“救市”部署已久。

       有媒体报道,早在两个月前,深圳有关部门就计划通过分期进行的方式,筹集150亿元“风险共济”资金,帮助存在股权质押、流动性风险的上市公司化解风险,目前首期资金已经到位,部分上市公司已经获得资金。而自今年5月份以来,包括怡亚通、英飞拓、科陆电子等企业均获得深圳国资的增资。

       此外,山东、福建、四川、河南等十余个省市的国资,均已出手接手民营上市公司的股权,以提供流动性支持。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山东、北京、深圳、河南等17个省市的地方国资已出手“拿下”共29家民营上市公司股权。

       据了解,获得政府“驰援”的民企大股东普遍处于高比例质押状态,因此积极寻求国资加入,以降低质押率,解“燃眉之急”。

       中国结算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0月12日,A股有3478家上市公司共计办理了13.35万笔股权质押。其中,质押比例达到30%以上的有771家,在50%以上的则有144家,在70%以上的则有16家,且某些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或实控人持股质押率高达95%以上甚至达到100%。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采访时分析认为,“从民企引入国资的案例来看,大多数还是为了解决资金紧张、质押股爆仓等危机,而非纯粹为了业务发展。”

       有分析人士表示,近年来沪深股市持续下跌,也导致开展股权质押的民营上市公司频频爆出平仓的风险。质押股份一旦被强制平仓,不仅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或实控人有可能出现变更,也会对其经营业绩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还会损害到投资者的切身利益。而此次国资驰援民营上市公司颇具看点,在上市公司尽责自救的基础上,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来进行,绝非单纯的为驰援而驰援,也并非单纯地“拯救”相关民营上市公司,而是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与标准。

       国资、民企互惠共赢

       而对于市场中出现的“国进民退”、“国资抄底民企”等质疑,国务院国资委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在10月15日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国资收购民资上市公司只是在当前环境下国企和民企的一种正常的市场化行为,是国企和民企互惠共赢的一种市场选择,不存在谁进谁退的问题,更不涉及意识形态。

       彭华岗认为,看待国有企业与民营经济实现共同发展的问题,要用“两个毫不动摇”来认识和把握,即要看到,国有企业地位重要、作用关键、不可替代;也要看到,党中央历来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发展。

       他介绍,推进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双向的,既大胆引进来,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也积极走出去,鼓励支持国有资本投资民营企业。同时,这样双向的改革也是双赢的,国企民企都不可能只是赢家或者只是输家,两者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坚持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原则,实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双赢的。

       对于最近有观点认为国资“抄底”收购民资上市公司,造成“国进民退”现象。彭华岗表示,事实上,这只是在当前环境下国企和民企的一种正常的市场化行为,是国企和民企互惠共赢的一种的市场选择,不存在谁进谁退的问题,更不涉及意识形态。

       他认为,国有资本、国有企业的进和退,都是基于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的市场化行为。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一直以来都是国企改革的重要方面。我们始终坚持的原则,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目的是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整体功能和效率。

       而10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接受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联合采访时则表示,最近一些前期通过高负债扩张较快的民企,由于偏离主业,在流动性上遇到困难,国有银行或者国有企业进行帮助甚至重组,是帮助民营企业度过难关,恰恰体现国企和民企相互依存、相互合作,这是好事,不存在“国进民退”的问题。

       他表示,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国有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上游,在基础产业和重型制造业等领域发挥作用,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地提供制造业产品特别是最终消费品,两者是高度互补、互相合作、互相支持的关系,未来中国经济将沿着这个方向不断提高,走向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从传统固化的观念,转向用全新的现代化产业链理念来认识国有和民营经济。

       此外,有分析指出,地方国资入股上市民企并非为了争夺企业的“控制权”,多个地方国资平台已表态将“放手”支持企业发展。例如,深投控成为怡亚通第一大股东后,明确表示,将充分授予怡亚通自主经营权,并将在金融、业务、运营等多个维度全力支持公司发展,公司保持原有发展战略、业务模式及管理团队,按照未来十年战略规划要求加速发展。

       国资委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丽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国资收购民企是常见的市场行为。当欧美国家遇到经济危机,经常出现资金雄厚、规模更大的集团以及具有政府背景的一些企业对资金薄弱的企业进行兼并收购。这是一种商业行为,而不应从所有制角度讨论,国有企业也会破产。

       宋清辉则指出,“民营企业具有相对灵活的机制,而国企激励机制相对较弱。国资股东入主后,一方面会给公司带来充足的资金和资源,但另一方面机制能否跟上还需要观察。” 他认为,民营企业也可利用国资的背景来拓展公司业务,而对于国资而言,也培育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