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企过剩”问题再现 利益分配亟待解决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              时间:2009-06-26 17:21

“钢企过剩”问题再现 利益分配亟待解决

■CUBN记者 曹淼 李卓 北京报道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5月,中国粗钢产量达到4645.97万吨,同比增长0.6%,相当于日均粗钢产量达149.87万吨,再创年内新高。

       中国目前拥有1200多家钢铁企业,其中粗钢生产企业500多家,按照现有企业规模再建和已投产产能计算,在“4645.97”数字基础上,2009年全年粗钢生产不但将远高于2008年5亿吨的产量,而且远超今年4.6亿吨的粗钢产量目标。

       产能过剩是钢铁行业的老话题。然而,近日中钢协公布的一项“钢铁产业整合现状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整合的前五大钢铁集团总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28.61%。

       28.61%!一方面,这与今年3月公布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的“45%”相差甚远。同时,它也意味着目前全国钢铁的过半产量均来自中小钢企。中小钢企突飞猛进的生产能力再次强烈凸显出来,这也是造成目前钢铁“产量过剩”的主要原因。由此,中国钢铁“企业过剩”的问题也不得不再次迫切摆上台面。

       中小企业占大头

       “排名前五位的企业钢产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8.61%”。暂先不论这其中钢铁集团自身存在的问题,单就五大集团之外中小钢企所占据的71.39%这个生产比例,就足以让人沉思。

       “近期,国家4万亿投资和新增贷款政策的拉动让不少中小钢企重新复兴,一方面需求确实上升,另一方面钢价上涨带来的‘趋利’效应,也让他们的生产满受鼓舞。这是增产的必然性。”兰格钢铁网经济分析师李钊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但是,也正因如此,强烈的‘趋利’效应所唤发的中小钢企的过度生产,也是造成产量过剩的主要原因。”

       的确,虽然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散去,但近日中央发布的经济形势企稳向好和上调多种钢材出口退税率4~9 个百分点的消息宛如一针兴奋剂,强烈刺激了沉寂数月的中小钢业,纷纷开足马达,日夜不歇。

       然而,行业的真正复苏从来都不是以数字的大小来决定。我的钢铁网《2008-2009中国钢铁工业产量产能调查报告》中认为,2009年中国的粗钢产能仍将增长1.9%,达到6.7亿吨,粗钢产量将在2008年的基础上增加1000万吨左右,产能利用率在77%左右。整体而言,2009年中国钢铁业仍旧是产能大于需求,将使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中国钢铁业产量的过剩只是相对而言,不能一概而论。准确地说,应当是低附加值的产品过剩!”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行业分析师赫荣亮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对此一针见血。赫荣亮预计,到2010年,低附加值板材仍将处于过剩状态,而现材的产量不会与国民经济的需求量有太大的偏差。

       众所周知,钢铁企业规模与钢铁生产的数量、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都成正比。71.39%的生产比例绝不是小几百家小型钢企就能达到的产量,而依靠小型钢企现有的资金、技术又绝不能保证生产多少高附加值产品。由此,企业过剩带来的产量过剩问题愈加尖锐,淘汰落后产能,中小企业势在必行。

       聚不拢的话语权

       企业过剩引发的不仅仅只是产量过剩的问题。在数轮铁矿石谈判中,中国钢铁业由于企业过剩、分散所承受的话语权分散之苦,众人皆知。

       2003年以来,铁矿石价格连年上涨。中方5次参加谈判,屡战屡败。尤其是2008年,在已经有首发价格的情况下,中方和力拓谈出的结果是更大的涨幅79.88%和96.5%。最后备受期望的195亿“中铝注资力拓”一事也终以分手告吹,宣告了中国铁矿石的定价议价能力再一次转弱。中国钢企的国际话语权问题火上眉梢。

       “中国钢铁企业吃的就是‘产能分散的大亏’!通常产业集中度低,容易被国外企业各个击破,既不利于资源有效使用和市场规范,还造成恶性竞争和价格波动,导致中国钢企失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话语权,严重制约着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李钊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

       李钊对记者进一步分析,目前中国1200余家钢铁企业中,由于企业过剩,各自为营等因素,一方面,造成国内钢铁企业分散,产业集中度低,导致竞争过度,价格拉低,内耗严重;另一方面,在国际上,国内企业特别容易被国外企业各个击破,严重阻碍和损坏中国钢铁企业的国际话语权。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李志能从另一个角度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作出解释:“从本身的行业特点来说,钢铁企业的固定成本很高,必须保持相当的规模,不能随便停产,所以很多钢铁企业即使在赢利、需求都不太旺盛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继续生产,宁愿压低价格也要保证销量,维持规模。这样在企业过剩,产业集中度低,各自为营的情况下,更加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2005年7月,《钢铁产业发展策》出台,规定至2010年,我国钢铁行业前十名的产业集中度需达到50%,至2020年,将达到70%。然而事实上,2008年,前十大钢厂钢材总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38.4%,这与全球钢铁行业集中度高达70%以上的发展格局相距甚远。

       因此,在当前铁矿石谈判陷入困境、国内总体产能过剩的背景下,通过兼并重组来解决企业过剩,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提高行业集中度,提高话语权的步伐已成当务之急。

       解铃还须系铃人

       “中国钢铁企业数量过剩的问题早就存在。增加企业数量,虽然从市场层面上讲,对防止市场垄断意义重大,但从大势上说,会延缓整个钢铁行业调整步伐。企业数量过剩所带来的系列问题亦不容轻视,除了产量过剩、话语权损害,还将加重钢铁低附加值生产所带来的环保问题。客观来讲,即使企业数目减半,也不太会影响中国的钢铁市场竞争。”李钊认为。

       李钊透露,受目前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的利好影响,现在东北、山西、四川地区又相继出现一些没有生产许可的小型钢铁企业,更加恶化企业过剩的局面。

       李钊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据有关专家预算,中国钢铁合理产能在7亿~10亿吨之间,就已经足够满足自己的建设使用。而现在的中国钢铁产量已经在5亿~6亿吨,并且这里说的5亿~6亿吨只是指切实的钢铁产量,而从产能方面来说,还有很多尚未释放,必须合理调控。他同时指出,“现在国家更关心的是钢铁企业的定位问题,钢铁企业在生产和进度上必须配合国家整体发展规划和其他行业对钢铁的总体需求,切不可随意上项目扩充产量!”

       产能的过剩可以靠需求消化掉,企业的过剩问题,就迫切需要兼并、重组和淘汰。目前,中国上下正在掀起一股钢铁重组浪潮。

       对此,赫荣亮警示:“并购、重组只是表面现象。如何均衡表象背后地方与中央间的利益分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很多民营钢铁企业的诞生,造成‘企业过剩’问题的背后,也有着地方政府利益这样一只无形推手。”数据显示,2002年,民企产钢量为3000万吨。到2007年,民企产钢量已达2亿多吨。5年中,国内钢铁的增量2/3来源于民营钢铁企业。

       “此外,虽然目前的整合活动大多发生在大型钢铁集团间,层次较高,但是整合方无不以各自利益为出发点。这种各自为战的重组,将会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各自为战,造成上下游发展弱势,责任分工不清;虽然中国钢铁在世界中产量占到近一半,但是没有发展成熟,导致了话语权的缺失。中国钢铁企业在2002年才开始走出去,时间不长,也是造成话语权缺失等问题的因素。”赫荣亮继续分析。

       针对目前兼并重组过程中所面临产生的新问题,6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对媒体公开表示,为引导和规范钢铁企业的重大兼并重组行为,妥善解决兼并重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快企业兼并重组进程,工信部正根据《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结合国家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研究制定《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条例》,推进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国内、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从现实层面考虑,虽然企业过剩问题迫在眉睫,但在目前中国经济触底反弹的情况下,不适宜过度打压,毕竟这些钢铁企业的存在对其他行业的钢铁需求及产业链拉动都有一定的利好。因此,最好等到中国经济彻底复苏以后,再严格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完善淘汰机制和环保条例等措施来清除过剩企业。”李钊最后表示。


最新消息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当前经济热点问题作深入解读

2023-01-04 23:15:29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2022-10-27 15:47:20

3月末广义货币同比增长9.7% 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8.34万亿元

2022-04-12 08:58:21

证监会等部门联合发文进一步支持上市公司健康发展

2022-04-12 07:29:19

国家医保局:全国30省份已发文下调核酸检测政府指导价

2022-04-09 12:0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