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扬全国的“山东煎饼卷大葱”久负盛名。煎饼在历史上是山东沂蒙山区以及苏北百姓的民间传统家常主食。改革开放后,煎饼逐渐成为山东临沂特色产业,从传统地域民间食品,做成“产业”品牌,逐步畅销全国各地。
在临沂民间,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摊煎饼”,同时在城市和街道随处可见小型煎饼作坊、生产加工企业,同时也不乏像“六姐妹”、“孟良崮”、“沂蒙小调”等走出临沂,走向全国的著名煎饼品牌。小小的煎饼走进了城市的大超市,摆上了“大饭席”,打造了“大产业”。
“煎饼铺”成企业品牌
“溲含米豆,磨如胶饧,扒须雨歧之势,鏊为鼎足之形之,掬瓦盆之一勺。经火烙而滂淜,乃急手而左旋,如磨上蚁行,黄白忽变,斯须而成。”清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之《煎饼赋》中如是写道煎饼的做法。
煎饼在山东临沂民间至今是保留着如《煎饼赋》中的传统手工做法,甚至在已经开始做成品牌的山东煎饼企业里也是如此。
舀面、摊开、刮匀、起锅……制作煎饼的临沂大嫂们一气呵成、自然的完成这几个娴熟的动作。三四十秒钟的功夫,一张热气腾腾、香喷喷的煎饼出炉,令人垂涎欲滴。这一幕是本报记者在过年回乡在山东临沂费县“沂蒙小调”特色食品有限公司煎饼生产车间里看到的一幕。
“沂蒙小调”特色食品有限公司的前身是费县金穗煎饼店,刚开始时只有两间屋的店面,仅有4台鏊子。现如今,该企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了专业的生产车间,几十多台鏊子,几十名工人,年产煎饼500多吨,销往全国各地的山东知名企业。
与“沂蒙小调”齐名的山东临沂蒙阴“沂蒙六姐妹”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临沂市第一个注册的煎饼品牌。在成立之初,以“六姐妹煎饼生产合作社”的形式运作。在其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煎饼加工点加入其中,目前蒙阴县的8个乡镇30多个村成为专业煎饼加工点,小煎饼在这里形成聚集效应,成为村民的发家致富的一个重要渠道。
开发系类产品和相关产业链
煎饼由“食品”成为“商品”后,山东临沂的一些煎饼厂家没有就此止步,陆续研制出一系列杂粮煎饼,如高粱、荞麦、玉米、大豆、芝麻、谷子、绿豆等。其次是水果类的,如山楂、菠萝、苹果、草莓、香蕉等水果煎饼,一经推出也成为市面的“抢手货”。
“我们的杂粮煎饼和水果煎饼推出后,就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尤其是孩子和老人们。”被称作“煎饼大嫂”的费县沂蒙小调特色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怀珍向记者表示,杂粮和水果煎饼虽然分属于不同的系列,但依然是“煎饼”的属性。
手工摊出的煎饼经过包装后,装进礼品盒,成为送礼佳品。其销售范围除山东省内,还为北京、上海一些城市的市民所喜爱,成为居家旅行的方便食品以及逢年过节的送礼的土特产。
“另外,我们在每箱煎饼里都各放一包芝麻盐和豆豉,后来也陆续开发出了香椿芽、辣椒韭菜花等七八个品种,供消费者选择。”李怀珍告诉记者,目前 “沂蒙小调”利用煎饼这个平台衍生出了涵盖特色煎饼、袖珍花生、民间小菜、印花布艺等9大系列,数百个品种的产品,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已经形成。
另外,为延长煎饼的保质期,山东临沂的煎饼厂家把煎饼加工成各类休闲小食品,像方便面一样,成为全居家旅行的即食食品。
传承与保护受到挑战
虽然临沂的煎饼产业越做越大,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煎饼产业却是“大而不强”,在产业化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尽管煎饼厂家也希望让临沂煎饼走得更远,但煎饼产业本身所面临的发展窘境制约了其发展。其中,煎饼技艺的传承和保护成为第一大问题。
“会摊煎饼的人越来越少,未来煎饼该如何传承下去?”这是记者在山东临沂多个煎饼厂采访时听到最多的担忧。
过去在临沂,加工煎饼是家庭主妇的重要的活儿。没出嫁的女孩子到了能干活的年纪,第一样学的就是制作煎饼,结婚进了婆家门,首先也是被婆家人“考核”的会不会“摊煎饼”。
但现在“招工难”目前已成为煎饼生产行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现在会摊煎饼的是越来越少了。年轻人的也不屑做,现在招娴熟的煎饼工是越来越难了。”李怀珍向记者叹息地说道,煎饼有着广阔的市场,但为了保证原汁原味,沂蒙煎饼必须完全依赖手工制作,因此工人的数量决定着公司的产能,而目前愿意来企业摊煎饼的工人少之又少。
据李怀珍介绍,由于招不来工人,产量极大受限,以至于因担心无法按约履行合同,公司不敢与北京等地的大型超市签订销售合同,这成为煎饼产品走出临沂的一大阻力。
“摊煎饼这种自己平时在家就干的家务活,怎么可能成为工作?”山东沂蒙六姐妹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楠也常常会面对这样的问题。吴楠告诉记者,虽然摊煎饼是一种手艺活,但在一些应聘者看来太过平常,是拿不上台面的工作,因此即便工资并不低,依然少有人问津。
要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单靠煎饼厂家自身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这些煎饼厂家期待着来自政府的扶持和行业指导。
履职尽责画好奋进同心圆